万亩茶园郁郁葱葱,一栋栋崭新的白族风情小楼依山而建、隔水相望,行走在水城县南部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犹如置身画卷一般。
“太开心了,一分钱不用花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给我安排了工作,真的是赶上了好政策啊!”去年年底搬进南部园区安置点的贫困户黄定林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有了稳定收入,总算不用再‘苦熬日子’了。”
黄定林生活的变化,得益于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推进。
“十三五”期间,我市计划将26273户104071人搬离“穷窝”,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032户72949人,为了啃下这块最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我市牢牢把握“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这一根本要求,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 “六个坚持”,结合实际全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列车”穿行在凉都大地,攻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艰难现实,带领这“一方人”走出穷乡僻壤,奔向小康生活。
挪穷窝——让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如何确保搬得出,是首要问题。为确保把易地扶贫搬迁的“帽子”戴在该戴的贫困户头上,我市坚持以实地考察研究为依据,精准制定前期项目规划。
为统一思想认识,摒弃一些村民“宁穷守圈子,也不挪摊子”的思想,市县乡三级干部职工,踏遍山间小路,走进千家万户做思想工作,打消群众害怕搬迁的顾虑。
此外,为推进项目落实到位,我市还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同志任副指挥长的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组建易地扶贫搬迁攻坚专班,各县(市、特区、区)严格执行易地扶贫搬迁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和“双指挥长”制。
在全市各级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圆满完成,实现100%入住率;2017年项目全面建成,贫困群众正搬迁入住;2018年项目64%进入主体工程。
数据的背后,是百姓不断提升的幸福感。
2016年9月,75岁的陈金康告别昔日水电不通,山高路陡,房子不遮风、不挡雨的大山深处,搬到了盘州市大山镇嘎拉河长洼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山花浪漫、风景优美,居住环境十分温馨。
“现在日子太美啦!做梦都没有想到可以搬来住这么好的房子,10 多分钟就到镇上,还像城里人一样,有养老金,有锻炼身体的设施和场所。”陈金康开心地说。
换新颜——让搬迁户生活便利舒心搬得出,还要稳得住,为此,我市充分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与全市城镇化、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景区生态化等结合起来,并对搬迁安置项目的基础配套、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产业开发、社区治理、就医就学体系等进行全面跟进,突出打造和谐社区、活力社区,使搬迁社区整体居住环境干净卫生、基础功能齐全,让搬迁户住得舒心、便利。另外,部分社区纷纷创新搬迁思路,最大限度地提高搬迁户居住的满意度。
钟山区水月园区安置点配套建设浅层地温系统,是全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中的首创,该系统每年可实现40%到50%的电能节约,降低搬迁群众冬天取暖的成本。
在水城县南部园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搬迁户龙飞娥说:“这儿环境好,以后娃娃上学也方便,比以前生活的地方好太多了。”
改穷业——让搬迁户走上致富路搬迁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为避免搬迁户“住着新房子,过着苦日子”,我市以“三变”改革为统领,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向旅游景区靠拢,以旅游扶贫带动易地扶贫搬迁,实现百姓增收致富。
另外,持续推进“十五项战法”“惠民十条”“六个三同步”等措施,大力培育“两区”产业,同时积极整合人资社保、扶贫、农业、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主动为搬迁群众进行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全面推进“一户一人就业”落实到位。
“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工资不低,还可以照顾孩子和老人。”六枝特区落别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搬迁户郭飞飞说,去年,在落别乡居委会的帮助下,他当上了安置小区的一名保洁员,家里有了收入,日子也不像以前那样紧巴巴了。“生活条件好了,生活环境美了,跟以前简直是大变样,变得越来越好了!”
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我市易地搬迁工程的最好诠释。挪“穷窝”、换新颜、改穷业,我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四场硬仗”的”当头炮”,下足“绣花”功夫,搬出了动力、活力,赢得了民心。
温馨提示:
1、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z163rsw官方具体简章发布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在公众号中回复“贵州公务员”随时查看最新动态。
2、有疑问可加小编个人微信:gz163rsw
贵州人事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rsw
贵州特岗教师招聘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jszpw
贵州医疗卫生招聘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ylwsw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