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贵州人事网 2018年7月20日讯: 盛夏时节,走进镇宁自治县沙子乡,田野披绿,生机勃发。蔬菜、中药材、水果、养殖等产业项目随处可见。
产业是脱贫之基,致富之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居首位。自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以来,沙子乡立足实际,坚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因村、因组、因户、因人施策,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牛鼻子”,打好振兴农村发展组合拳。
沙子乡沙包村,是个名副其实的“人口小村”和“经济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6户、243人,贫困发生率22.33%,以前以种水稻和玉米为主。而这里能种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什么产品效益最好?是困扰村委干部和村民们的一道难题。
“葛根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既可做菜,又可入药,市场前景好,而且适合在我们村土地栽种。”沙包村主任黄华介绍道,通过市场调查、专家推荐以及多方考察,葛根产业对于沙包村的脱贫攻坚来说是一个好路子。
调整产业结构,群众支持是基础。受传统农耕思想的影响,想要群众更新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各级党组织必须花一番功夫。沙子乡有针对性地邀请市、县农技人员到各村开展产业培训,在给村民送去新理念、新政策的同时,还着力培养示范带动产业革命的能手,使农民产业发展有思路、有举措、有干劲。沙包村村干部更是上门宣传葛根产业的优越性。
2018年年初,葛根产业正式在沙包村“安家落户”,目前种植面积近1000亩。
“村里不仅有了葛根种植基地,还发展了养鹅基地,土地都流转到村合作社发展这些产业了,还可以在里面务工,现在不仅有租金、有钱赚,还可以照顾家人,生活越来越好了。”沙包村村民项廷学高兴地说。
据黄华介绍,沙包村结合葛根种植基地,计划养殖生态鹅20000羽,采取“养殖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满足沙包村沙包五组整组21户贫困户就业,和入股享受分成红利。
“要想农民富,产业调整是条路。”在沙子乡中箐村,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里蔬菜长势良好。据中箐村支书卢昌辉介绍,中箐村的蔬菜大棚,平均每个大棚每季的收成在3000至3500斤左右,而且目前的所有蔬菜都是“保供蔬菜”,以龙头企业带动,负责具体销售,村合作社不愁销售。
“我们的蔬菜大棚在土地流转方式上,按照‘234’的模式进行保底收益流转,也就是以荒地每亩200元、耕地每亩300元、田每亩400元的标准先行支付给农户,然后再进入合作社。”沙子乡中箐村乡联系领导、沙子乡人大主席陈晓芳介绍到,老百姓还可以按照入股分红,务工等方式获得收入。
今年以来,沙子乡结合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禀赋,整合各方资源,因地制宜。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以“三变”改革,成功搭建起利益联结机制,让田间地头变“车间”、贫困农民变“工人”,形成以村级公司参股、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的合作经济组织,覆盖所有贫困户。
并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乡国有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等发展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农村就业途径,形成“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扶贫链,确保达到扶贫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发展目标。
苦干实干,干出了成效。目前,沙子乡全乡成立乡级国有企业1家,村级公司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家,规模养殖户6家,引进对口帮扶企业8家。自脱贫攻坚“春风行动”启动以来,完成玉米调减1.4万余亩,葛根产业种植1000亩、优质辣椒种植项目2346亩、29000羽本地鸡养殖项目、优质蔬菜种植3000亩、芋头种植210亩、生态产业化扶贫养牛项目、绿色蛋鸡扶贫养殖项目、橘橙类种植产业化扶贫项目、蜂糖李种植等产业,规划建设养鸭基地、生猪养殖基地、蔬菜产业园区,“村村有产业、组组有基地”初步形成。
致富路上无尽头。对于未来发展,沙子乡党委书记杨兴旺信心十足:“下一步,沙子乡将牢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走出一条条产业发展的新路子。科学合理利用好、开发好农业资源,形成特色,做大规模,加快农业转型,发挥品牌效应,将产业做大做强,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在提质增效、拉长利益链接上下功夫,切实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周边更多农户就业创业,科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温馨提示:
1、请关注微信公众号:gz163rsw官方具体简章发布后,我们会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大家。你可以在公众号中回复“贵州公务员”随时查看最新动态。
2、有疑问可加小编个人微信:gz163rsw
贵州人事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rsw
贵州特岗教师招聘招考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jszpw
贵州医疗卫生招聘信息网官方公众号:gz163ylwsw
扫描下方二维码直接关注公众号